第二十八章 遺村困境
關燈
小
中
大
爬山穿洞,走了大約三十分鐘,黃浩博跟著一行人來到一個山谷。這個山谷位於兩座聳立的大山之間,一條溪流穿谷而過,溪流兩側密密麻麻的全是農作物,而在半山腰有依托天然洞穴並用石頭搭建的數個石屋。
黃浩博料想這裏多半就是黃村長口中所說的“聖泉村”。剛走入村口,又圍上來好幾十人,其中一些還是小孩兒,穿著和此前見到的二十來人都差不多。
不一會兒黃村長也走了過來雙手抱拳,然後客氣地說道:“請壯士莫怪。我等山野村人,百餘年來沒見過外人,所以大家都想見識一下壯士的風采。”
隨後黃村長邀請黃浩博到他所住石屋中住下。不一會兒一位村民抱來一套衣褲讓黃浩博換上,另一位村民拿來一個烤紅薯給黃浩博充饑。黃浩博由此問道這個聖泉村的食物情況。
據黃村長說,根據村中前輩留下的記錄,聖泉村剛建立的時候每過幾年就會派遣一些壯丁出谷,尋找各種瓜果蔬菜、水稻紅薯等莊稼的種子,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並將它們帶回谷中使用。
後來村中逐漸能夠自給自足後,改為每20年派遣一批壯丁出谷,一是探聽消息,二是用谷中特產的夜光石,賣出後再買一些谷中缺少而且不能自造之物回來,比如:銅鐵、蠟燭、上等布料、精鹽、藥材、紙張書籍等等。
不過150年前發生天災山體塌方,萬斤巨石將出谷的山洞堵塞,沒人能出山谷,也沒人能進來,這導致谷中產生了嚴重的危機。
首先的問題是來自物質上,所缺物品得不到補充,只能尋找其他代替品。比如沒有蠟燭就用夜光石代替,沒有精鹽就在山中尋找巖鹽替代,藥材不足就服用溫泉水或者在山中尋找草藥,沒有上好的紙張就自己制作草紙。不過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一百多年過去了,山中資源也逐漸枯竭,到了強弩之末。
農作物得不到更好的品種,只能依靠眼前這些農作物一代又一代的播種,產量明顯下降。
谷中原本飼養有雞、鴨、牛、羊、豬,由於各種災害瘟疫,導致大型牲口全部絕種,雞、鴨也所剩不多,還不夠人均一只。50年前,偶爾還能夠捕捉到一些從谷外進入的飛禽走獸,如今只有一些鳥類會來,再沒見過包括兔子在內的野生動物。
而今的食物來源除了靠種莊稼,以及飼養的少量雞、鴨外,全靠在附近的一條大河中打魚,此外門口這條從溫泉流下的小溪中也有一些魚蝦可以食用。因此人口的數量從150年前就開始嚴格控制,成年人維持在180人,兒童不能超過40人,12歲就算是成年,否則大家都沒得吃。
人口的控制也導致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近親婚配。
谷中總共就這兩百來號人,三百年來已經繁衍了十多二十代人,可以說谷中今日之人多多少少都有血緣關系,因此新生兒並不都健康,一些人在幼年就夭折了。再不開辟出山的道路,小村恐怕難以繼續維持下去。
聽了老者的介紹後黃浩博表示竭盡所能幫助聖泉村找到出山的路。
下午,黃村長叫來兩名青年男子,這兩人是兄弟叫做洪大和洪二。黃村長身份吩咐他們帶領黃浩博去此前通向外部的洞穴查看情況。
兩名男子商量了一下後回家拿上繩索,帶上一些水和幹糧以及幾塊夜光石就和黃浩博上了路。
三人往東北方向走,翻過一坐幾乎沒有樹木的荒山野嶺,來到一排大山前。其中一名叫做洪大的村民指著半山腰一個月牙形的洞口對黃浩博說說:“這就是以前的出口。”
黃浩博擡頭一看這裏不但山連山,而且峰奇險峻,猶如屏障拔地而起,竄入雲霄。山頂雲霧繚繞根本看不清到底有多高,想要憑借村民簡易的工具或者赤手空拳要想翻過此山絕無可能。
山頂幾乎是懸崖峭壁,半山腰以下略有一些樹木。利用這些樹木,洪大一口氣爬到了半山腰的洞口,然後放下繩索讓黃浩博上去。洪二則在黃浩博背後,以免黃浩博發生什麽閃失。
山洞離地面也就二十米高,黃浩博爬上去以後已經是大汗淋漓,氣喘不止,洪大和洪二只是略喘粗氣。看來翻山越嶺、登高爬樹身材矮小並不是劣勢。
進入山洞後,洪大、洪二拿出夜光石當蠟燭照明,每到一處岔路就將一顆夜光石放在地上,大約結果了三個岔路,來到一處死路洪大說:“聽老人們說此處以前沒有這塊巨石,可通山外。現在巨石擋道,無法前進,一百多年來,我們世世代代都派人來此,用鐵具敲打,但是用途不大,反到損失不少鐵器。”
黃浩博拿著夜光石照亮眼前的巨石查看起來,這塊石頭上確實有很多被開鑿過的痕跡。黃浩博拾起地上的一小塊被敲打下來的巖石仔細看了看,發現這是一塊花崗巖。憑借現代的工具開山鑿洞並非難事,眼前這樣的花崗石只需要一小時就能打碎運走,而憑借村民手中明清時期打造的鐵具確實難以將其開鑿。
物理學上用莫氏硬度來表示礦物的硬度,數字越大就越堅硬,比如眼前的花崗巖莫氏硬度為5左右,夜光石的莫氏硬度為4,明清時期打造的鐵器莫氏硬度為在4到5之間。因此用鐵器敲打花崗巖往往是兩敗俱傷,而村民們並沒有如此多的鐵具,開鑿了大約二十厘米就無法承受所帶來的消耗。
如何憑借落後的工具打穿眼前的巨石呢?黃浩博腦海中立刻閃現出一個辦法,也是一個古老的辦法——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將油料等易燃液體塗滿石頭,然後在石頭下燒起大火,等石頭發燙以後用冷水澆築,石頭受到一熱一冷的刺激,立刻就會開裂,如此重覆在借助一些鐵器便能輕易將其破壞。
據稱當年大禹治水時就用這種熱脹冷縮的方法來開山挖石,最終開辟新河道,讓咆哮的河水失去往日的兇惡,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也露出了崢嶸,平地變為農田,子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過在這密閉的洞穴中,運輸困難,再加上空氣不流通,如何才能頻繁使用火攻水澆,黃浩博也沒想出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黃浩博料想這裏多半就是黃村長口中所說的“聖泉村”。剛走入村口,又圍上來好幾十人,其中一些還是小孩兒,穿著和此前見到的二十來人都差不多。
不一會兒黃村長也走了過來雙手抱拳,然後客氣地說道:“請壯士莫怪。我等山野村人,百餘年來沒見過外人,所以大家都想見識一下壯士的風采。”
隨後黃村長邀請黃浩博到他所住石屋中住下。不一會兒一位村民抱來一套衣褲讓黃浩博換上,另一位村民拿來一個烤紅薯給黃浩博充饑。黃浩博由此問道這個聖泉村的食物情況。
據黃村長說,根據村中前輩留下的記錄,聖泉村剛建立的時候每過幾年就會派遣一些壯丁出谷,尋找各種瓜果蔬菜、水稻紅薯等莊稼的種子,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並將它們帶回谷中使用。
後來村中逐漸能夠自給自足後,改為每20年派遣一批壯丁出谷,一是探聽消息,二是用谷中特產的夜光石,賣出後再買一些谷中缺少而且不能自造之物回來,比如:銅鐵、蠟燭、上等布料、精鹽、藥材、紙張書籍等等。
不過150年前發生天災山體塌方,萬斤巨石將出谷的山洞堵塞,沒人能出山谷,也沒人能進來,這導致谷中產生了嚴重的危機。
首先的問題是來自物質上,所缺物品得不到補充,只能尋找其他代替品。比如沒有蠟燭就用夜光石代替,沒有精鹽就在山中尋找巖鹽替代,藥材不足就服用溫泉水或者在山中尋找草藥,沒有上好的紙張就自己制作草紙。不過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一百多年過去了,山中資源也逐漸枯竭,到了強弩之末。
農作物得不到更好的品種,只能依靠眼前這些農作物一代又一代的播種,產量明顯下降。
谷中原本飼養有雞、鴨、牛、羊、豬,由於各種災害瘟疫,導致大型牲口全部絕種,雞、鴨也所剩不多,還不夠人均一只。50年前,偶爾還能夠捕捉到一些從谷外進入的飛禽走獸,如今只有一些鳥類會來,再沒見過包括兔子在內的野生動物。
而今的食物來源除了靠種莊稼,以及飼養的少量雞、鴨外,全靠在附近的一條大河中打魚,此外門口這條從溫泉流下的小溪中也有一些魚蝦可以食用。因此人口的數量從150年前就開始嚴格控制,成年人維持在180人,兒童不能超過40人,12歲就算是成年,否則大家都沒得吃。
人口的控制也導致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近親婚配。
谷中總共就這兩百來號人,三百年來已經繁衍了十多二十代人,可以說谷中今日之人多多少少都有血緣關系,因此新生兒並不都健康,一些人在幼年就夭折了。再不開辟出山的道路,小村恐怕難以繼續維持下去。
聽了老者的介紹後黃浩博表示竭盡所能幫助聖泉村找到出山的路。
下午,黃村長叫來兩名青年男子,這兩人是兄弟叫做洪大和洪二。黃村長身份吩咐他們帶領黃浩博去此前通向外部的洞穴查看情況。
兩名男子商量了一下後回家拿上繩索,帶上一些水和幹糧以及幾塊夜光石就和黃浩博上了路。
三人往東北方向走,翻過一坐幾乎沒有樹木的荒山野嶺,來到一排大山前。其中一名叫做洪大的村民指著半山腰一個月牙形的洞口對黃浩博說說:“這就是以前的出口。”
黃浩博擡頭一看這裏不但山連山,而且峰奇險峻,猶如屏障拔地而起,竄入雲霄。山頂雲霧繚繞根本看不清到底有多高,想要憑借村民簡易的工具或者赤手空拳要想翻過此山絕無可能。
山頂幾乎是懸崖峭壁,半山腰以下略有一些樹木。利用這些樹木,洪大一口氣爬到了半山腰的洞口,然後放下繩索讓黃浩博上去。洪二則在黃浩博背後,以免黃浩博發生什麽閃失。
山洞離地面也就二十米高,黃浩博爬上去以後已經是大汗淋漓,氣喘不止,洪大和洪二只是略喘粗氣。看來翻山越嶺、登高爬樹身材矮小並不是劣勢。
進入山洞後,洪大、洪二拿出夜光石當蠟燭照明,每到一處岔路就將一顆夜光石放在地上,大約結果了三個岔路,來到一處死路洪大說:“聽老人們說此處以前沒有這塊巨石,可通山外。現在巨石擋道,無法前進,一百多年來,我們世世代代都派人來此,用鐵具敲打,但是用途不大,反到損失不少鐵器。”
黃浩博拿著夜光石照亮眼前的巨石查看起來,這塊石頭上確實有很多被開鑿過的痕跡。黃浩博拾起地上的一小塊被敲打下來的巖石仔細看了看,發現這是一塊花崗巖。憑借現代的工具開山鑿洞並非難事,眼前這樣的花崗石只需要一小時就能打碎運走,而憑借村民手中明清時期打造的鐵具確實難以將其開鑿。
物理學上用莫氏硬度來表示礦物的硬度,數字越大就越堅硬,比如眼前的花崗巖莫氏硬度為5左右,夜光石的莫氏硬度為4,明清時期打造的鐵器莫氏硬度為在4到5之間。因此用鐵器敲打花崗巖往往是兩敗俱傷,而村民們並沒有如此多的鐵具,開鑿了大約二十厘米就無法承受所帶來的消耗。
如何憑借落後的工具打穿眼前的巨石呢?黃浩博腦海中立刻閃現出一個辦法,也是一個古老的辦法——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將油料等易燃液體塗滿石頭,然後在石頭下燒起大火,等石頭發燙以後用冷水澆築,石頭受到一熱一冷的刺激,立刻就會開裂,如此重覆在借助一些鐵器便能輕易將其破壞。
據稱當年大禹治水時就用這種熱脹冷縮的方法來開山挖石,最終開辟新河道,讓咆哮的河水失去往日的兇惡,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也露出了崢嶸,平地變為農田,子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過在這密閉的洞穴中,運輸困難,再加上空氣不流通,如何才能頻繁使用火攻水澆,黃浩博也沒想出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